說到新能源汽車,今年兩會上,兩個省份的“全國第一”引發輿論關注。
一個是陜西省,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85萬輛,銷量達13.62萬輛,比2017年大幅增長七成和五成,均躍居全國第一。
一個是海南省,3月5日發布《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提出“2030年起,海南全面禁止銷售燃油車”,成為全國第一個在禁售燃油車上給出時間表的省份。
雖然地處南北,一個是傳統能源的生產和輸出大省,煤炭和油氣資源豐富,一個是一次能源主要依靠“外來”的旅游大省,但不約而同都在大力推動著交通用能清潔化的革命。
而這場革命的主角——新能源汽車,在2018年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加快發展,重塑著國內汽車行業與市場,以及未來的交通能源體系。作為車用燃油供應主體的石油公司,則更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新能源汽車熱”背后的綠色賬單
今年兩會上,新能源汽車是高頻詞。云南、陜西、遼寧、湖北、海南等多個省份都表示今年要大力引進新能源汽車企業,搶占全國產業發展先機。
在每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省份,幾乎都有一份能源轉型與生態環境效益的賬單。
例如陜西省提出到2020年主要顆粒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5%,因此要構建清潔的交通運輸體系,力推新能源和天然氣清潔能源汽車。海南禁售燃油車,雖然短期內難以被其他省份模仿,但也代表了機動車電氣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根據海南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清潔能源比重將提高到50%左右。
新能源汽車因為本身清潔減排效益備受追捧,但是離不開整體能源體系清潔化的支撐。高級經濟師、能源研究學者林益楷表示,審視新能源汽車是否低碳環保,不能只看到終端減排這一點。如果整個國家電力結構還是以煤電為主,例如有些機構認為中國的煤電占比如果沒有降至50%以下(2018年中國煤炭發電量占比超過70%),那么電動車未必比燃油車更低碳環保。因此,發展電動車需要與整個電力系統的清潔化低碳化相配套,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在海南團開放日上指出,全省禁售燃油車的底氣來自海南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已經超過60%,能夠滿足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清潔用電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曾毓群在提案中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瓶頸,將可再生能源、電化學儲能和新能源汽車融合起來發展。
可見,在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的背后,更加需要能源產業繼續調結構、轉方式,綠色低碳發展,從而真正實現新能源汽車環保價值的初衷。同樣,我們也應該看到,新能源汽車也必將加速推動交通用能清潔供給、運輸、使用等全產業鏈的發展。
井噴式增長背后的動能轉換
其實在兩會熱之前,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逆勢井噴式增長,引發了社會關注。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汽車產、銷量比2017年分別下降了4.2和2.8個百分點。但新能源汽車保持高速增長,比2017年分別大幅增長60%和61.7%。今年前兩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3.5%和98.9%。有市場人士分析,2018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真正意義的“元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逆勢增長背后,是政策扶持逐漸“退居二線”,車企和消費者逐漸成為新能源車市場繁榮的主要推動力。
政策扶持進入了后補貼時代。去年6月,國家下調了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額度;政策落地后,新能源車銷量曾一度受影響,但是之后又重回上升軌道。過去認為,新能源汽車離開了補貼就沒法上路;這個觀念看來已經過時。全國人大代表、廣汽公司董事長曾慶洪表示,財政支持力度減少,并不會讓新能源汽車失去發展優勢。
事實上,新能源車市場已經從政策單向拉動向“政策、產業和消費端”三輪驅動轉變。
在產業端,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公布傳統燃油汽車生產的退出時間表。曾慶洪表示,如今中國汽車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尤為明顯;哪一家能在新能源領域率先實現技術、產能和服務的優化,就意味著搶占了市場先機。
在消費端也有新變化。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指出,2018年新能源車消費主體從幾年前的單位用戶為主轉到家庭私人為主,私人購買占新能源汽車銷量的72%。“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真正開始被市場接受。”
政策方面,雖然直接補貼減少,但是購置稅費減免、證照車位優先等“軟補貼”依舊強勁。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充電樁、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啟陽汽車集團董事長王麒表示,這個產業正在從補貼的時代轉向消費撬動的時代,現在業內更加關注如何提升新能源車的產品力,以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各種車型的需求。
交通用能清潔革命中的石油應對
2017年世界石油大會上,歐佩克、國際能源署,還有一些國際石油公司負責人,對新能源車不會顛覆石油行業表達了自信樂觀。主要理由是,燃油車量非常大,電動車發展再快,數量也是很小的。
國內看,去年全國汽車保有量為2.1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216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09%。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正如灰犀牛的比喻,現在看起來它離我們還很遠很小,但是一旦奔跑起來,是難以抵擋的。同樣的道理,傳統油公司也需要對新能源汽車壯大帶來的挑戰有足夠的預判和認識。
目前交通領域石油消費占到全球石油消費的65%左右。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前11個月,電動汽車以及LNG、燃料乙醇等清潔能源替代成品油量達到2000萬噸。林益楷指出,假設到2040至2050年,電動車和氫燃料車大規模發展,甚至在部分國家都買不到傳統燃油車了,那么石油消費的份額必然被侵蝕掉。因此石油公司應該未雨綢繆,提前著手應對這一挑戰。
當然,石油行業既要正視挑戰,也不能過于悲觀。林益楷指出,電氣化的沖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其對石油行業的沖擊還不太大,主要體現在交通領域。即使將來電氣化大規模普及,石油在化工、重卡、船舶、航空等交通領域,以及某些需要提供高溫化學反應的工業領域,仍有很大用途。預計未來20年內石油仍將是主力能源。而且,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未來數十年間仍將保持2%左右的增速,很可能會超過煤炭成為第二大能源。因此石油公司只要及時推動自身轉型,一定可以在未來能源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我們也看到,在交通用能的清潔化進程中,天然氣汽車也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些地區,無論是工業領域還是民用領域,天然氣汽車甚至還是清潔汽車舞臺上的主角,油氣企業同樣大有可為。
新能源車這頭“灰犀牛”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許多石油公司的神經,部分石油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尋求在新市場里搶占先機。
今年1月30日,殼牌收購了美國電動汽車充電和能源管理軟件及解決方案的領導者Greenlots,標志著殼牌進入了美國電動汽車充電市場。在國內,中國石化和中國一汽也在今年1月簽署協議,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移動出行服務等領域拓展合作。
而與幾年前石油公司初步布局充電樁、硬件設施業務不同的是,近期石油公司越來越重視搶占新能源車領域高端業務。例如殼牌收購Greenlots公司,是看中了其監控管理和利用充電樁的一整套核心軟件,附加值更高。在目前充電樁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殼牌就已經布局到更高級的服務需求上。國外同行的超前謀劃也值得國內石油公司關注。而海南省今年將建設充電樁4萬個以上,同樣空間巨大。
有人說,禁售燃油車,對車企轉型是機遇更是挑戰。對石油企業來說,有挑戰更有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