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電力保供舞臺上,一個陌生角色越來越受關注,它就是天然氣發電。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單日最高發電用氣超過2.5億立方米,成為供電有力支撐,同時,天然氣發電在保障北方重點地區冬季供暖、滿足東部發達地區電力需求、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雙碳”目標下,煤電大規模發展受限,新能源發電尚不穩定,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過渡時期,天然氣發電的橋梁價值凸顯。
在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中,火電仍然是能源保供的絕對主力,除了人們熟悉的煤電外,天然氣發電也屬于火電的一種,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天然氣發電具有啟???、負荷調節速率高、調節范圍廣等特點,相比抽水蓄能、蓄電池等其他形式更適合電網調峰,具有很大優勢。2021年、2022年全國多地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甚至拉閘限電等現象。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四川、廣東、山東等多區域規劃增加天然氣發電規模,優化調整電源結構。
既然有諸多優勢,天然氣發電在我國為何存在感一直不高?這與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稟賦有關。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目前已經達到40%以上。而“過山車”式的波動價格也不利于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以江蘇為例,當天然氣非居民門站價格下調時,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速可超過20%。但一旦天然氣價格上漲,天然氣發電量大幅下滑。氣源的穩定性和較高的天然氣價格,成為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能源安全和成本的角度考慮,我國優先選擇以煤電為主的發展路線,并一直致力于提升煤電發電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在‘雙碳’目標要求和保障電力供應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無論是在燃料動力設備的運用和運行上,還是在碳排放上,或是在可行性上,無疑都給發電市場帶來了更多活力。推動天然氣發電健康發展,重在解決氣源和價格兩大核心問題。應從戰略層面,明確天然氣發電的發展定位、裝機規模和實施路徑;從政策層面,進一步深化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落實利益共享機制,協調油氣企業與氣電項目簽訂長期供氣協議,提高天然氣保障能力。同時,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氣電價格聯動機制,因地制宜出臺容量電價加電量電價的“兩部制”電價等政策,合理疏導天然氣發電項目成本。
部分信息來源:經濟日報
2024年3月25日-27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天然氣技術裝備展覽會(CING2024)將在
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舉辦。
120000㎡總展覽面積
2000余家行業知名企業
聚焦14大產業板塊與150000專業觀眾
共襄盛會